欢迎访问荆门市社会科学网!
您当前所在位置: 主页 > 论文首发 >
文献皇后与东山宝塔
发布时间:2020-12-28 11:52 文章点击率:  


李  琛

说起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皇后,隋文帝文献皇后独孤氏可算是其中之翘楚。套用一句后世的戏文:“这个女人不简单”——美貌温柔有如王昭君,贤淑仁德有如唐太宗的长孙皇后,心狠胆大有如汉高祖之吕后,政治才干有如武则天。

独孤皇后小名伽罗,十四岁嫁给杨坚时,杨坚便对她宠爱有加,并不惜留下誓言:绝不与别的女人生孩子。终其一生,独孤皇后都坚定不移地执行这一“政策”——文帝的五个儿子都是嫡出。皇后将近50岁的时候,还毒死了一个与丈夫有床第之欢的宫女。令雄才大略的隋文帝发出了“朕贵为天子而不得自由”的哀叹。

如果以为独孤皇后只是一个争风吃醋的女人,你就大错特错了。她顾全大局、深明大义,绝不允许外戚们凭借她的身份掌握大权、谋取权益、徇私枉法。有一次,隋文帝看在她的面子上,准备赦免她的一个犯了死罪的亲戚,皇后却大义凛然的说:国家之事,焉可顾私?这自然引起了她娘家族人的不满,竟有人使用巫蛊之术来诅咒她。隋文帝听说后勃然大怒,下令判处重罪。独孤皇后绝食三天,为亲戚求情,她说:如果此人伤害的是平民百姓,理当明刑正典,既然诅咒的只是妾身,恳请陛下法外开恩。

史书中还有独孤皇后在危急情形下闯宫救女和助夫夺权的记载,这些事迹都充分显示出她极其敏锐的政治嗅觉,和对整个独孤家族乃至杨隋政权建立来说,非同一般的战略决断。隋书载:“后雅好读书,识达古今,凡言事皆与上意合,宫中称为二圣。”

有这样的女儿,其父亲当然也非泛泛之辈。独孤皇后的父亲叫独孤信,为北周重臣,时人称为“独孤郎”。“郎”是古时对英俊潇洒、才华横溢的青年男子的通称,如羽扇纶巾、谈笑破敌的周瑜,被称为“周郎”,风流倜傥、文采飞扬的潘安被称为“檀郎”,等等。据《周书•独孤信传》记载,有一次,独孤信狩猎归来,风吹歪了帽子,他策马而行,径直入城。结果第二天,满城的男人都学他那样歪戴着帽子。独孤信可算作历史上最有名的“泰山大人”,他的长女嫁给了北周明帝宇文毓,四女嫁给了唐高祖李渊的父亲李昞,七女即文献皇后,嫁给了隋朝开国皇帝杨坚。三个王朝的血脉里都流淌了他的基因,岂不幸哉!

独孤信祖籍云中,今山西大同,发迹却在荆州。独孤信凭着替北魏朝廷平定内乱的功勋逐渐受到最高统治集团的信任,曾被授予大将军、三荆都督、荆州刺史之职。七女独孤伽罗当生于其荆州任上,更确切的出生地应该在荆州郡长林县(辖今荆门西、南,当阳东一带)。历史上,独孤皇后曾多次回乡省亲,为方便皇后省亲故里,隋文帝于开皇十二年(公元592年),下令重修其故里玉泉寺,在途经荆门处修建凤凰行宫和东山宝塔。凤凰行宫故址在今荆门市公安局东宝分局大院内,紧邻荆门老城区最繁华的商业街,遗迹已不存,只有东山宝塔依然挺立千年,诉说着如烟往事。

在荆门城虎牙关的东面,有一座山势陡峭,满目葱翠的青山,古名东山。其南北长2千米,东西宽1千米,在主峰太平顶巍然屹立着的就是东山宝塔,或称东宝塔、东堡塔。

东宝塔的创建者为隋高僧智顗。智顗出生于荆州华容,原名陈德安,十八岁出家为僧,隋开皇十一年(公元591年)晋王扬广赠以“智者”称号,遂尊为“智者大师”。智顗一生建寺36所,度僧14000人,传弟子36人,著书140余卷。因是故乡人,且法名远播,隋文帝钦点时为天台山国清寺智者大师的智顗主持修建。当时最大的难题是石料难上运,大师堆土为梯,将石料运上,历时两年建成。

东山宝塔是一座砖石结构的楼阁式塔。平面八角,外墙条石砌成,内墙青砖所筑,七层八面,飞檐翘角。底部周长30.5米,通高33.3米。石砌塔基,基座之上为石须弥座,各隅雕托塔金刚石像一尊。须弥座之上为塔身,第一层塔身下半截(高2.365米)为石砌,其上全为砖砌。塔身每层用三层砖叠涩出檐,二至六层每层隔间设门,七层设圆窗。第一层塔身西北开半圆券门,石门框,门上置石匾,上镌“长林头角”。进门后为一层塔室,塔室内设螺旋式石阶梯100级,呈顺时针方向,可盘旋至顶层。宝塔为金刚罗汉托塔,建工精巧,形象逼真,牢固稳健,气势轩昂。登高远望,荆门城区尽收眼底;天晴日朗时,依稀可见汉水。

东宝塔内现存古代碑刻10块。其中记事碑1块,题名碑2块,塔额碑1块,乐输(捐资)碑6块。以朝代计,有2块元碑,8块清碑,刊刻了宝塔的维修情况。碑文记载:自隋唐后,历代均有修葺。元朝惠宗至元五年(1339年)荆门州儒学教导纪彧与朝廷翰林侍读学士、湖北道宣慰使等同登东宝塔,见塔座“颓圮”,“启之成善之心”捐俸,并请来东山天报恩万寿禅寺玉田长老妙珍主持,监工匠凿石,配砖维修。据清嘉庆版、咸丰版和同治版《荆门直隶州志》记载,东山宝塔于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倾圮”,乾隆五十年(1785年)“是塔遂毁折殆尽”。嘉庆十四年(1809年)荆门知州王澍重修,嘉庆十六年(1811年)建成。一九四九年三月荆门解放时,国民党军曾用宝塔作军事工事,致使塔顶一角毁于炮火,省人民政府于一九五五年拨款修复。虽经几次大规模的维修,但塔址一直未变。现五层以下为宋绍兴元年(1131年)的遗构,六层以上是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在一场“迅雷疾雨”中倾坍,清嘉庆时重修的遗构。

解放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保护文物古迹。由于该塔历史久远,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创造和建筑技巧,一九五九年当时荆门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全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九六一年四月四日省人民政府又公布为全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东宝塔建成以来,历代众多文人慕名游览留下了珍贵的墨迹。

元朝至正十七年(1357年),时任南漳文字的刘巽挥毫写下荆门诗颂《东宝塔》:石笋崔嵬独阵东,当年智者立禅宗。时人莫作浮屠看,此是荆门文笔峰。

明太宗洪武十三年(1380年),荆门知州偶武孟题诗《登东堡》一首:楚望亭荒落照明,眼空原野及峦荆。草深黄歇残邱墓,树列关公旧旆旌。蜀道山通绵竹远,汉江水抵内方平。即今四海同文日,何用思家动客情。

清圣祖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荆门州人胡作柄考上科举任浙江仁和知县,回荆省亲登东宝山,赋诗《东山古塔》:七层突兀起云烟,面面门开势若悬。暗转危难疑入洞,乍登绝顶似飞天。日光碍处阴君壑,江色收来近两泉。藉使棘阳人到此,也应高兴斗诗篇。

如今的东宝山上长满了松、杉、栎、樟、银杏等树木,满山葱茏,四季常青,成了荆城绿肺及市民游玩的好去处。荆门民谚有云:立了东宝塔,长林生头角(ka)。寓意荆门此后风调雨顺,人才辈出。东宝塔是荆门现存的唯一一处具有千年历史的地面文物,是荆门大地千年沧桑巨变的见证者,也是荆门作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的标志之一。

 

 


友情链接: 荆门市人民政府 网站地图